江宁区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文化建设要求,以创新思维构建特色法治生态体系,通过品牌打造、惠民工程落地、传播载体创新、阵地网络构建及标志性空间塑造等多维举措,形成了覆盖全域、贴近群众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格局,有效提升了法治文化的传播力与渗透力。
塑造特色法治文化,激活品牌传播势能
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公共法律服务卡通形象“江娃儿”“宁妹儿”,构建“法律六进”与文化创作的融合矩阵,拥有专属微信表情包;面向社会征集普法动漫作品30余部,精选优质内容制作成系列短片;衍生开发卡通T恤、法治春联、环保袋等20余种文创产品。通过视觉符号从平面到立体的升级,实现品牌亲和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双重提升,相关案例获省级法治文化创新项目表彰。
实施法治惠民工程,构建基层服务网络
开展送法进小区百千万工程,统筹推进“百个法治微景观、千个小区覆盖、百万居民服务”目标,在社区公共空间嵌入法治文化雕塑、普法长廊等景观设施,结合网格化服务开展“一对一”法律咨询。
建立法治公交立体传播体系,以“江宁法治号”为核心,打造15条主题公交线路,通过车身普法标语喷绘、车内扶手拉环法律小贴士、车厢内壁图文海报等立体展示,配合车载电子屏每日循环播放普法短视频,形成“移动普法”传播网络。

创新法治传播载体,打造融媒体普法矩阵
金牌调解栏目《多大事啊》提档升级,聚焦婚姻家庭、邻里纠纷等民生案例,采用“调解现场还原+演播室法律解析”模式,人民调解员梅大姐与律师双视角解读,全年制作播出48期,收视率稳居本地民生节目前三。
开设《律师说法》电台栏目,以律师为普法主体,以案件为普法载体,以权威的法律视角,关心身边的法律纠纷,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“集法治故事的真实性、可视性、法治话题的参与性、互动性、法治信息的丰富性、实用性等诸多方面于一身”,云集本地大咖律师,一期一会。

夯实法治阵地建设,构建全域覆盖网络
建成青少年法治体验馆、企业合规教育基地等31处市级以上示范阵地,其中“法治实践教育基地”,形成“区-街-社区”三级法治教育网络。开展首批区级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申报,筛选出麒麟铺社区法治文化长廊、金牛河法治文化广场等12处基层阵地,配套完善图书角、调解室等功能设施,进一步增强村(社区)法治文化氛围。
深入开展法韵艺术团基层巡演,定期举办法治文艺演出,为人民群众送上法治文化盛宴,从《宪法》到《民法典》,从《刑法》到《劳动法》,法韵艺术团始终牢牢聚焦新修订的法律法规,进行着重宣传。形成了“锣鼓一响、法治上场,二胡一拉、送法到家”的良好普法氛围,拉近基层百姓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距离,将法律送到寻常百姓家。

打造标志性法治空间,彰显宪法文化内核
占地1.2万平方米的宪法广场依天印公园自然布局设计,构建“五大功能区域”:北侧“宪法与我们”主题展区通过互动屏展示宪法与公民生活的关联;中部宪法宣誓区配备标准化宣誓台;宪法大道镌刻宪法发展历程,法治树景观区以LED屏实时更新法治资讯,成为集教育、休闲、宣传于一体的市级法治文化地标。

江宁区通过系统化、场景化的法治文化建设实践,推动法治理念从“被动传播”向“主动浸润”转变,为长三角地区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“江宁样板”。(朱珠)